• English
  • 师生来信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青春筑梦西部 支教点亮未来——“我们都是收信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度访谈校历届研支团成员

日期:2025-07-18 来源: 作者:

7月7日至15日,材料学院“我们都是收信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多位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合肥工业大学研支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累计选派200余名志愿者赴广西、贵州等地支教,服务学校20余所,惠及学生超万人。团队多次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历届支教代表李响、韩丽娜、金致含、刘茵、杨雨欣、朱天钰、侯崇琦、马翊轩等12名成员分享了他们在贵州黔东南等地的支教经历,讲述了扎根基层的青春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投身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期间,实践团队还面向社区青年开展了3场主题宣讲,通过支教故事分享、教育扶贫成果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西部计划的意义与价值。

初心如炬:选择支教的青春答案

用支教选择解答青春答案。谈及加入研支团的契机,成员们虽各有故事,却都满怀热忱。有成员坦言最初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也有人在学业迷茫期,被支教“既能延续学业又能奉献社会”的双重价值所打动;还有人受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感召,希望在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有人因参与“三下乡”暑期支教等活动深受触动,决心“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播撒知识种子”。支教代表侯崇琦引用“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标语,道出了这份选择背后的共同深意。

扎根基层:在挑战中淬炼成长

在基层服务中淬炼成长。支教并非易事。语言障碍、教学适应、生活条件差异等问题接踵而至。韩丽娜回忆,因方言沟通困难,初期需当地老师协助家访;杨雨欣面对学生拼音基础薄弱的情况,重新设计分层教学方案;朱天钰团队通过“包保谈心谈话”制度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尽管山区校舍简陋、冬季湿冷、教学任务繁重,志愿者们却以乐观态度化解困难。金致含感慨:“支教让我学会‘自找苦吃’,这种经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创新实践:教育扶贫的多元探索

在多元探索中助力成长。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开展主科教学之余,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为服务地学生拓宽视野、播撒希望。团队开设"七彩课堂",将手工制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出山区赴城市游学,打破地域认知局限;创新推出"合支云课堂",联动高校志愿者开展远程授课;朱天钰还将支教期间的点滴感悟与实践经验整理成册,编撰成《一生丹寨一生情》一书,为后续支教团队开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阻隔,让山区孩子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养分,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热情与成长动力。

薪火相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生动践行

在回信学习中扎根奉献。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在团队中引发强烈共鸣。刘茵表示,回信激励她“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马翊轩认为,回信“像灯塔指引方向”,呼吁青年“在基层沃土扎根奉献”。成员们一致认为,支教需摒弃功利心态,真正融入当地。正如朱天钰所言:“要始终牢记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贡献力量的初心。”

本次实践活动尾声,团队走访了原学校西部计划负责人、校团委书记、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武国剑开展专题访谈。他结合工作经历,回顾了近年西部计划在政策、覆盖、人才输送等方面的发展,介绍了我校研支团从组建到成熟的成长轨迹,包括特色项目、社会成效及成员成长。最后,他嘱托成员珍惜基层机会,带着知识热情扎根西部,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

从校园课堂到黔东南的苗乡侗寨讲台,合工大研支团用数余年接力书写了教育扶贫的青春篇章。他们以知识传递希望,用行动诠释担当,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赤子情怀。未来,更多工大学子将追随他们的脚步,在西部大地续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生动故事。


文|朱安 杨骐瑄 图|奴尔特立克·奴尔波拉特 徐睿强 马腾

上一条:合肥工业大学赴安徽等地“我们都是收信人”理论学习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专访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武国剑

下一条:青春筑梦三下乡,情系三河育新苗——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青春澎湃,寻梦远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三河镇中心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关闭